彭城归楚,楚风传扬

彭城归楚,楚风传扬

编码文章call10242025-04-05 16:57:1115A+A-

《徐州史略》作者 张希良 第一章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徐州

楚国与楚文化

齐国灭掉宋国,独占了宋国的地方,震惊了各诸侯国。成了众矢之的。秦王大怒说:宋国就像我的新城和阳晋一样神圣不可侵犯。实际上是秦感到了齐是他今后统一路上最大的敌手,三晋和楚也是感到了齐的威胁,楚和魏还想瓜分原来宋国的地盘国。

于是各国通过频繁的外交活动,决定推秦国为盟主,合纵伐齐。公元前284年,即在齐国占领彭城两年后,合纵军几乎灭了齐国。宋国的土地,被魏楚重新瓜分了。魏国得到了睢阳、陈留,楚国得到沛、彭城。楚国从公元前573年就想争夺宋国的彭城,终于在近300年后如愿以偿。

战国中后期,楚国由于受到秦国的进攻而国都不断东迁。楚得彭城后,北面的齐国根本无力和楚国争夺彭城,彭城成了楚国比较安全的大后方,公元前230年,秦王赢政开始发动征服六国的战争,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掉楚,公元前221年,六国归秦,全国实现统一。

从公元前284年楚国得到彭城,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,彭城属楚国的时间,虽然只有六十多年。但是彭城一带受楚文化影响较深,楚风俗非常浓厚。春秋末年,国势力持续北进,当时楚国分为南楚、东楚、西楚三大地域,从江汉平原东部至淮北平原的泗水之滨为西楚,彭城也就属于西楚范围。

至战国末年,楚文化已成为江淮,淮北地区的主流文化,并传播到如今山东境内。彭城虽位于西楚边缘,但由于项羽在此建都,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,所以就成为西楚的象征之地。经过楚国长达三个多世纪的经营,徐土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楚文化烙印。

楚文化因素对徐地的渗透有很多历史线索。汉高祖刘邦起兵之后自称“沛公”,便是沿袭楚国县令称“公”的旧制。由于深受楚文化的道家思想影响,西汉前期君臣采用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方针。刘邦自唱的《大风歌》,带有典型的楚辞文体痕迹。后来,刘邦集团将楚文化的许多因素传播到关中,并且推向了全国。

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神话人物和祥禽瑞兽题材丰富,这类浪漫主义的文化倾向,含有楚文化崇尚鬼神的巫风因素。到战国后期,这里成为楚国货币的流行区。汉代徐州的葬俗带有明显的楚俗痕迹,西汉早期墓的陪葬陶器,近似于中晚期楚墓里常见的仿铜礼器组合;徐州汉墓与楚墓都有用漆器随葬的习俗。

多元文化在徐土的融合

(一)商宋文化东渐

夏商时期,大彭国、徐国都是东部方国,保存了商文化的一些习俗和精神传统。春秋中晚期,宋国控制了今徐州大部分地区,带有商文化因素的宋文化对徐土影响较大。直到汉代,这里仍保存有中原商宋文化的君子之风和重农习俗

(二)楚文化北渐

从春秋中期开始,随着楚国势力的北上东进,楚文化风靡于徐州一带。楚文化与本士文化相互激荡,徐地文化面貌逐渐向楚文化靠拢。

(三)儒文化的南扩

鲁国是先秦儒家的故乡,以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南扩,塑造了徐州民风好学、尚礼义和重廉耻的特色。

徐州东部下邳、东南部的睢宁等地,更接近淮夷文化的习俗。

吴文化在徐土的传播也有迹可寻,如脍炙人口的“季子挂剑”的故事,就颇有代表性。

徐州北接齐鲁、两连中原、南接吴楚,东邻淮夷,徐州古文化凭借东夷文化的基础,广泛融合了以楚文化为主的周边地域文化因素,形成具有多元特征的亚区域文化。来自不同区域的各种文化因素在本地区传播、融合,造就了徐州地域文化的多元气质和博大气象。


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文彬编程网整理呈现,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!如对内容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,谢谢!
qrcode

文彬编程网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 蜀ICP备2024111239号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