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从平均时间来看,快速排序是效率最高的,但快速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性能不如堆排序和归并排序。而后者相比较的结果是,在n较大时归并排序使用时间较少,但使用辅助空间较多。
2. 上面说的简单排序包括除希尔排序之外的所有冒泡排序、插入排序、简单选择排序。其中直接插入排序最简单,但序列基本有序或者n较小时,直接插入排序是好的方法,因此常将它和其他的排序方法,如快速排序、归并排序等结合在一起使用。
3. 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也可以写成O(d*n)。因此它最适用于n值很大而关键字较小的的序列。若关键字也很大,而序列中大多数记录的最高关键字均不同,则亦可先按最高关键字不同,将序列分成若干小的子序列,而后进行直接插入排序。
4. 从方法的稳定性来比较,基数排序是稳定的内排方法,所有时间复杂度为O(n^2)的简单排序也是稳定的。但是快速排序、堆排序、希尔排序等时间性能较好的排序方法都是不稳定的。稳定性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。
5. 上面的算法实现大多数是使用线性存储结构,像插入排序这种算法用链表实现更好,省去了移动元素的时间。具体的存储结构在具体的实现版本中也是不同的。
附:基于比较排序算法时间下限为O(nlogn)的证明:
基于比较排序下限的证明是通过决策树证明的,决策树的高度Ω(nlgn),这样就得出了比较排序的下限。
首先要引入决策树。 首先决策树是一棵二叉树,每个节点表示元素之间一组可能的排序,它予以京进行的比较相一致,比较的结果是树的边。 先来说明一些二叉树的性质,令T是深度为d的二叉树,则T最多有2^片树叶。 具有L片树叶的二叉树的深度至少是logL。 所以,对n个元素排序的决策树必然有n!片树叶(因为n个数有n!种不同的大小关系),所以决策树的深度至少是log(n!),即至少需要log(n!)次比较。 而log(n!)=logn+log(n-1)+log(n-2)+...+log2+log1 >=logn+log(n-1)+log(n-2)+...+log(n/2) >=(n/2)log(n/2)>=(n/2)logn-n/2 =O(nlogn)所以只用到比较的排序算法最低时间复杂度是O(nlog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