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哥编程算法练习:冒泡排序的原理(基于Access数据库VBA)

宇哥编程算法练习:冒泡排序的原理(基于Access数据库VBA)

编码文章call10242025-02-01 3:32:4014A+A-

今天分享一下我近期学习冒泡算法的一些心得体会。

讲之前我先插一句:


凡是觉得VBA太Low、Access没用、冒泡算法“不实用”的“编程大牛”、“IT人士”们,请你们自动绕行再捎带手把我拉黑,慢走不送。


本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刚掌握的冒泡算法,冒泡算法是一种排序算法,是一种比较入门的算法。


想要代码评论区留言哈~


不同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算法原理是相通的,只是语法表现不同。VBA(包括VB、VB.net)的算法原理和Java、C# 没有什么不同。


学会了一门语言下的算法、别的语言算法掌握也不难,可谓一通百通。


这个案例中,VBA冒泡排序算法练习要实现的目标如下:


1.生成若干随机数(上节课已经讲了)

2.按照从小到大(从大到小)排序

3.利用冒泡算法实现自动化排序、并演示操作过程



知识点1:冒泡算法的原理


冒泡算法类似于穷举法,把一个数列里所有的相邻数据进行对比。


对于一个数组下的一列数列:

第1项和第2项对比,

第2项和第3项对比,

第3项和第4项对比,


第n-1项和第n项对比。


如果第n-1项比第n项大,那么n-1项和项数值互换。从第1项开始两两对比,一直比到最后一项。


这种比较具体到ForNext循环里,表现为每比较两个数字,把大的往后排小的往前走。


刚开始第1项和第2项比,如果第1项是5比第2项3大,于是就和第2项数值互换,第2项变成5(注意编号是不会变的,变的是同一个编号下的数值)


第3项是1,和第2项5(刚换)对比,比5小,于是两项数值互换,第3项变成5。



以此类推,直到把数列所有的数据两两比较一次(术语叫遍历?)。然后回到第1项数据再重头到尾比较一次。


知识点2冒泡算法的VBA代码


图示里冒泡算法的VBA代码。代码主要原理是引入一个变量t,然后针对要排序的数组,生成两个子数组,我们姑且称之为子数组1、2。


子数组1永远比子数组2顺序往前错一位,母数组如果编号是123456789,那么子数组1编号是12345678,子数组2编号是23456789(注意是顺序编号不是数值)



注意子数组是中间变量,并不真正存在,有临时性质,只起到过度和便于理解的作用。


然后遍历母数组,第一次遍历对比两个子数组,小数在前大数在后。


我举的例子有10个数字需要排序,因此最多遍历9次就可以排序成功。


VBA代码我总结了两种,第1种直接一步到位排序,第2种是分步骤展示排序过程:


第1种:一种判断相邻数大小的方法

For i = 1 To 100 - 1

For j = i + 1 To 100

If a(i) > a(j) Then

t = a(i)

a(i) = a(j)

a(j) = t

End If

Next j

Next i


第2种:分步骤演示/另一种判断相邻数大小


For i = 0 To 8

For j = 1 To 9 - i

If a(j) > a(j + 1) Then '判断相邻数大小

t = a(j) '换位操作

a(j) = a(j + 1)

a(j + 1) = t

End If

Next j

'分步骤演示排序过程

For k = 1 To 10

Text2 = Text2 + tempStr + CStr(a(k))

If k = 10 Then

tempStr = Chr(13) + Chr(10) + " "

Else

tempStr = " "

End If

Next k

Next i


知识点3冒泡排序的特点


每一次排序都把比较大的数往后压,比较小的数往前挤。


我们有一个神奇的发现,这个池子最大的数一开始就被被往下压到最后,比较小的数每次都被不停的在往上挤,跟气泡确实很像。所以这个算法叫冒泡算法。


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算法的优点是比较容易理解、好上手。


缺点也很明显,如果10个数排序,最极端的情况下需要两两比较9次,那就是9876543210的情况。但是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排9次。


下方图片里用了7次排序就排好了,但是遍历还是用了9次,有些啰嗦。


给自己的课做个广告哈~

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文彬编程网整理呈现,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!如对内容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,谢谢!
qrcode

文彬编程网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 蜀ICP备2024111239号-4